鱼糜制品的口感是决定其市场接受度的核心因素,而凝胶强度作为关键质构参数,直接影响产品的弹性、咀嚼性与多汁感。GB/T 36187-2018《冷冻鱼糜》虽对凝胶强度作出分级要求(特级≥700g・cm),但未明确其与口感的关联规律,导致企业难以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 “优质口感" 的稳定输出。西奥机电的 GST-01 凝胶强度测试仪,通过量化分析鱼糜的凝胶特性,建立了凝胶强度与口感评价的对应关系,为水产加工企业的 QC/QA 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口感优化工具,推动冷冻食品质控从 “达标" 向 “优质" 升级。
鱼糜制品的口感体验源于口腔对凝胶结构的力学反馈:弹性反映咀嚼后的恢复能力,咀嚼性体现破碎所需能量,而这些特性均由凝胶强度决定。GST-01 采用质构剖面分析法,按 GB/T 36187-2018 标准检测:将鱼糜样品经 90℃加热 30 分钟后,以 2mm/s 速度穿刺,同步记录凝胶强度(硬度 × 弹性变形量)、弹性回复率与咀嚼功。数据显示,不同品类鱼糜存在最佳强度区间:鱼丸需 650-750g・cm,此时弹性回复率≥80%,咀嚼时 “弹牙不塞牙";鱼糕因需细腻口感,强度宜 550-650g・cm,过度追求高强度(>800g・cm)会导致 “硬实感",消费者评分下降 20%;模拟蟹肉等重组制品则需 700-800g・cm,以支撑仿生纤维结构的咀嚼体验。某企业曾因鱼丸强度达 900g・cm,引发 “像橡胶球" 的负面反馈,销量下滑 15%。
凝胶强度影响口感的机制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网络结构致密性,强度达标的鱼糜(650-750g・cm)形成均匀的三维网络,能锁住 30% 以上的水分,咀嚼时释放 “多汁感";强度不足(<500g・cm)的网络松散,水分流失率增加 25%,口感干柴。二是蛋白质交联度,GST-01 检测发现,当强度在 650-750g・cm 时,肌球蛋白交联率达 70%-80%,既保证弹性又避免过度交联导致的 “韧性过强"。三是冷冻稳定性,经 - 18℃冻藏 3 个月后,强度>700g・cm 的鱼糜弹性损失率<10%,而<600g・cm 的样品损失率超 20%,解冻后口感软烂。某水产企业通过 GST-01 将鱼糜强度稳定在 700±30g・cm,口感一致性评分提升至 4.8 分(满分 5 分)。
问答环节
问:不同鱼种的鱼糜,相同凝胶强度下口感是否存在差异?
答:是的。鳕鱼糜因肌纤维较粗,强度 700g・cm 时咀嚼感更明显;黄鱼糜纤维细腻,同强度下口感更嫩滑。GST-01 可通过弹性回复率辅助区分 —— 鳕鱼糜回复率≥80%,黄鱼糜≥85% 时,各自品类口感最佳。
问:如何通过凝胶强度数据预判鱼糜制品的冻融后口感?
答:可进行冻融循环测试(-18℃冷冻 / 25℃解冻 3 次),若强度保留率≥85% 且弹性损失≤10%,冻后口感无明显差异;若保留率<70%,则会出现 “松散、发渣" 现象,需通过添加 0.3% 复合磷酸盐提升稳定性。
问:GB/T 36187-2018 的特级标准(≥700g・cm)是否适用于所有鱼糜制品?
答:需灵活调整。鱼糜肠等灌肠类产品因添加脂肪,强度宜 550-650g・cm;鱼面等需易嚼性的产品可降至 500-600g・cm。GST-01 支持按产品类型自定义强度阈值,匹配多样化口感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