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糜制品的口感与品质核心在于凝胶强度,这一指标直接决定产品的弹性、咀嚼性与保水性。GB/T 36187-2018《冷冻鱼糜》明确规定,特级冷冻鱼糜的凝胶强度应≥700g・cm,而加工环节的参数偏差常导致成品强度不足,影响产品竞争力。西奥机电的 GST-01 凝胶强度测试仪,通过全流程数据监控,构建了从原料筛选到加工优化的完整解决方案,为水产加工企业的 QC 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强度提升路径,助力产品达标升级。
鱼糜凝胶的形成是肌原纤维蛋白在盐溶、加热过程中交联成三维网络的结果,任一环节失控都会导致强度下降。GST-01 采用圆柱探针穿刺法,按 GB/T 36187-2018 标准要求,将鱼糜样品在 90℃加热 30 分钟后冷却至 20℃,以 2mm/s 速度穿刺,同步记录凝胶强度(硬度 × 弹性变形量)。数据显示,原料鱼糜的肌动蛋白含量每增加 1%,成品凝胶强度可提升 50-80g・cm;而加工中盐浓度不足 2% 时,强度会下降 30% 以上,且弹性评分降低 2 分(满分 5 分)。
全流程数据监控的关键节点包括三方面:一是原料验收,通过 GST-01 检测冷冻鱼糜的初始凝胶强度,特级原料应≥600g・cm,若低于 500g・cm 需搭配 30% 特级鱼糜复配,避免成品不达标;二是擂溃工艺,监控盐溶阶段的凝胶强度变化,当擂溃 15 分钟时强度达 300g・cm 为最佳临界点,过长会导致蛋白变性;三是加热控制,分段加热(40℃/30min→90℃/20min)比直接高温加热的强度高 15%-20%,GST-01 可通过中间品检测验证加热效果。某水产企业应用该方案后,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从 650g・cm 提升至 820g・cm,产品溢价空间增加 15%。
问答环节
问:不同鱼种的鱼糜,凝胶强度基础值是否存在差异?
答:是的。白肉鱼(如鳕鱼)鱼糜初始强度通常≥650g・cm,红肉鱼(如金枪鱼)约 550-600g・cm,加工时需根据基础值调整工艺 —— 红肉鱼糜可增加 0.5% 复合磷酸盐,使强度提升至 700g・cm 以上,GST-01 可精准量化调整效果。
问:冷冻储存时间对鱼糜凝胶强度的影响如何通过数据监控?
答:可通过 GST-01 定期检测:冷冻 1 个月内强度下降应≤5%,3 个月内≤10%;若 6 个月下降超 20%,提示需优化冻藏温度(从 - 18℃降至 - 25℃)或添加抗冻剂(如蔗糖 + 山梨糖醇),延缓蛋白变性。
问:除强度外,GST-01 的检测数据能否反映鱼糜的保水性?
答:可间接关联。凝胶强度≥700g・cm 的鱼糜,保水性通常≥85%(蒸煮损失率≤15%);若强度达标但保水性差(损失率>20%),需检查擂溃时的水分添加量(应控制在原料的 10%-15%)。